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18雙年展logo

menu
English
:::
歷屆展覽
2016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2016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藝術,是人在於社會與文化的生產活動,也是人與社會、所接觸之人事物、大自然之間的媒介與體驗呈現。創作,對於創作者而言是在傳達其所思、所感和所生活的人事物,藉此建立其獨有的語彙表現。現今藝術類型無可訂定其範圍與界限,許多跨越國界、不同領域藝術家也進行陶瓷藝術創作,陶瓷從實用工藝進入到純藝術領域,不同的藝術經歷與體現手法成為當代陶瓷藝術表現的豐富來源。藝術家從觀察、觀看到構思、創作出的陶作,既反映時代,也具歷史性與文化性,而取自大自然的陶藝創作,則可視為一種文化產物與社會實踐。陶藝因創作的領域擴大而更加蓬勃,復因材料本質及表現手法的特殊性,使之更具多元的觀點面向。

當代陶藝是在傳統陶瓷的基礎上發展的藝術形式,藝術家從傳統陶瓷器皿造型出發,探討新的創作可能性,利用藝術創作重新賦予物件新生命,提升其藝術能量、延伸創意與其前瞻性,在陶藝作品上表達外在有形具象或內在無形意念的過程,正是一種自我視野、語彙乃至於作品存在、觀念的實踐,並不僅是賴於某種有形的表現,儼然是陶藝創作思維、觀念的改變,也是藝術與社會、環境以及公共領域的交流與碰撞。藝術家透過觀察、思考、剖析、回顧自身文化,找尋其核心價值、認同與文化意義。回歸本質,才能更透徹地獨立思考,做出選擇、提問,進而改變現況,也是藝術創作所賦予的使命。

從單一物件到群組裝置表現的作品中,不難發現作品持續探索陶藝本質、思考陶藝創作表現,其傳統與創新技術的層層堆積,造就現代陶藝豐富的表現性,也擷取出陶瓷藝術多面向特質,如此的藝術表現具體地呈現「陶」的主體精神與「觀」的實踐;此外,近年來許多藝術家關注在如何擴大陶藝界限,強調陶瓷拓展及跨界的交流,除了強調創作語言及形式的突破外,亦在尋找新材料的創作空間,衍伸陶藝創作的廣度與深度,然而,在這全球當代藝術化趨勢的時代裡,也顯露出陶藝創作在當代藝術領域中,表現媒材之本質與異質、跨域合作的陶藝觀念之邊界亦趨向模糊及不確定性,同時從本屆國際競賽展參與度也顯露出國際間陶藝創作人才斷層的衝擊等疑慮,耐人尋味,值得探討。世界當代陶藝多樣化即在於這些藝術家特有的詮釋語言與藝術表達形塑出多元、自由表現的陶藝觀,這也是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透過國際競賽展的舉辦呈現,欲以激盪臺灣陶藝創作與各領域的可能性及體現出不同意識形態,同時引領民眾進入陶藝美學世界及體驗陶藝美感。

本屆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以「陶觀」為展覽核心與架構,為使觀者能有一概念性瞭解,本展將展出的119件作品,透過各藝術家闡述之主題與表現形式分為「陶器‧非器」、「觀物‧非物」兩大主題,探尋陶藝材質、功能、創作形式與空間及創作概念表達的關係。事實上,任何分類皆無法完整詮釋這些藝術家所賦予作品的創作理念與自身的創作思想,然而仍希望能透過引導性的主題式介紹及作品的視覺展示再現,引領觀者觀賞作品、反應觀點及觀念交流,進入藝術家的世界,掌握作品本質及現代陶藝創作的面貌與脈動。

網站連結 : https://public.ceramics.ntpc.gov.tw/2016/

201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201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自2004年首度舉辦至今邁入第5屆,已成為國際間陶藝交流的重要平臺。首屆雙年展,為了吸引全球陶藝家的參賽,祭出全球陶藝競賽的最高獎金,吸引了近700位的陶藝家參賽,從中選出入選及數件得獎作品參與展出,間隔四年後,2008年續以作品競賽方式辦理,吸引了50國的參賽者參加;歷經了兩屆的「作品競賽型」展覽及比較了國際上幾個知名的競賽型陶藝雙年展,觀察到所謂「參賽型」作品在國際間的競賽展重複出現,造成展覽內容的重複性與侷限性,因此,自2010年起,改以「策展競賽」及「作品競賽」每兩年交替辦理的模式,兼顧展覽的深度與廣度,一方面透過策展人所策劃的展覽,讓民眾看見更多不同類型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提供給陶藝家嶄露頭角的機會。

繼2012年作品競賽雙年展結束後,陶博館積極著手2014雙年展的籌備工作,延續2010年的「策展競賽」模式,於今年初針對陶藝專業人士、專家學者、策展人等廣發邀請,徵求策展企劃大綱,至3月底截止日前,共收到來自12個國家18件的策展企劃大綱,於4月29日下午於本館舉行初選,由策展人、陶藝家及專家學者組成的7位國內評審,針對策展提案的發展性與執行性,以及策展人的策展經歷進行評選,從18件提案中選出8件進入決選,此階段入選的策展人需進一步提交完整之策展企劃書。

決選企劃書繳交截止日6月30日前,本館共收到7位策展人之完整提案,並於8月5日上午舉辦決選會議,邀請了來自澳洲、美國及日本的3位國外評審以及4位國內評審,共同就策展企劃書之主題與論述的強度、展覽執行的可能性、內容的完整度、空間展示、教育活動、及媒體宣傳建議等項目進行討論,最後由南非策展人溫蒂•葛爾絲以其企劃案「當代陶藝:藝術、設計與數位材質」(展名暫定)獲選為201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優勝策展人。

綜觀這次7件策展企劃書的規劃,有從陶瓷媒材性質本身出發,將陶瓷的創作技法與過程呈現於展中;亦有結合現代科技,加入錄像、聲光、行動藝術等多媒體的表現;或者探討當代藝術陶瓷與新穎科技結合所發展出的3D列印與虛擬拉坯機等,不難看出策展人的創意構想及對於當代陶藝發展趨勢的觀察與創意,也為評審過程增添了不少討論話題。

評選過程中,不少評審提出「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應是一場國際性與在地性並重的展覽,能夠引發國際與臺灣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另一方面也期待這場雙年展能夠發揮影響力,做為未來陶瓷研究的論述依據,為當代陶藝的發展提出具國際前瞻性的視野,同時帶給國內陶藝家發揮啟發性的作用,而南非策展人溫蒂•葛爾絲的企劃書,除了探討地方的傳統陶藝作品、同時也將現今流行的陶瓷回收再利用的創作,以及當代陶藝與科技結合的新趨勢,一同呈現於展覽,回顧傳統又放眼未來,同時選件來源的多元性,以及結合臺灣在地文化的教育活動,得到評審們一致的青睞。

2012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2012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是臺灣唯一大型的國際陶藝專業展覽,陶博館自2004年首次舉辦雙年展,藉此展覽讓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呈現於臺灣民眾面前,也讓更多國際陶藝人士來到臺灣,接觸與瞭解臺灣陶藝文化特色。經過多年累積,「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已逐漸成為臺灣與國際陶藝家交流切磋的最佳平臺。

本屆雙年展的作品是採作品競賽方式選件,而在競賽之外,我們也試圖進入111位作者藉作品傳達的意涵,並從中梳理出有意義的展示脈絡。藉由整個展覽的主軸概念與四個子題的分類引導,希望使觀看者更容易體會與欣賞本屆展覽作品。

陶藝觀象

「象」,意指表現事物樣貌。藝術家在作品上表達有形外觀或無形意念的過程,正是一種「象」的實踐。本次展覽的入選作品呈現出四種「象」的面向,包括:追求物件外觀之美的「物象」、挖掘內在意念情感的「意象」、敘述記錄當代社會環境的「紀象」、探討時空的變動與不穩定性的「變象」。

「觀象」,則指涉不同的詮釋角度。作者在作品中注入自我觀點,而當作品呈現在觀看者面前,詮釋權轉移到觀者身上,則有了不同的詮釋結果。作品如同一面鏡子,反射出觀者自身的生命體驗和內在狀態;觀者同時也從觀看過程中,重新審視萬象的關係和意義,並回饋予創作者,激盪更多不同的火花。

「象」與「觀象」,是創作者與觀者之間的不斷交互辯證,在這樣的動態過程中,我們得以逐漸形塑出更為多元的陶藝觀。2012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藉由展覽活動的安排,鼓勵觀者賦予作品更多元的詮釋,在不設限的交互激盪下,展現屬於當代的陶藝視野。

給予展覽主題及分類,目的是希望使觀者更容易欣賞及理解藝術作品。但不可否認地,歸類雖有助於理解和定位,卻也可能框限了藝術的自由性。四個象度的歸類只是一個引導的起點,而如何詮釋和感受作品則取決於觀看者自身,這也才是本展覽真正的精神。本屆雙年展邀請4位藝術評論家,分別檢視四類作品並給予評論,期待能以不同的角度,為展覽帶來更多元的觀賞面向。

2010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2010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Korero(嗑牙樂)為紐西蘭毛利語的會話,意指一種觀念的交換。

這是一場國際級的展覽;一場關於陶藝—史上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與當代生活之各種樣貌的對話。

美國偉大思想家愛默生 (R.W. Emerson) 在1849年曾經說過:「會話就是用舊詞表達新事物。」當會話應用在藝術上亦如是,特別在陶藝上;要利用這個長久存於歷史的古典雅器做為創作的工具,我們必須要用現代的手法來表現。

工作室陶藝與當代藝術的許多類型一樣,與其他藝術形式、歷史、哲學,以及更廣的領域如工業生產、當代生活中的現行思維和生活面向皆產生深刻交流,確切地說,是跟社會與文化作多元全方位的交流,在文字中即是大家所指稱的「會話」。

2008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2008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一座被海包圍的島嶼──臺灣,島嶼的人們大多聽聞過澎湃盈耳的海浪聲音,也感受過無垠海域的遙遠與壯闊。對那無邊無際之海的孺慕,不知是否己化為人民對這塊土地的印記。我們相信藝術的無限可能一如無垠的海洋,創作的自由度也如海洋般沒有界限、沒有框架。

2008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以「無垠」為徵件精神,經過二年籌備、宣傳徵件、評審,共有來自全球5大洲58個國家684位陶藝家參賽,初審由7位國際評審依作品影像評比,共計有24個國家114位參賽者入選。今年3月底的決審則邀請評審親臨陶博館,進行為期二天的原件評審,經過數回合的投票、交叉討論,最終選出首獎、金獎各1名、銀獎2名、銅獎3名、優選5名及評審推薦獎7名,共19位獲獎陶藝家脫穎而出。

200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200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2004第一屆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在文化部「文化台灣,面對全球」的理念推動下,委託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以經辦國際陶藝展覽的活動經驗與實績承接辦理。本展結合國內外重要的藝文媒體、國際評審、來自47國692位陶藝創作者及周邊各種國際展覽專業人士的參與;經過徵件、初審、國際運送、開箱清點、現場決選、展示規劃等階段的努力,終於在2004年1月23日,將來自26國家地區124件作品呈現於國人的面前。

在這次的競賽作品中,我們看到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由不同作家創作、根源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多元性;同時我們也見到在多元文化交流下的全球化趨勢;作家們在更廣泛的全球化軌跡中尋求自我定位的認同,並將在地的、個人的、表現的轉換為一種超越的方向類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