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土地的原生聯結,讓人類具有拿起泥土就能捏塑的本能,考古學家發現一件西元前29,000-25,000年的土製人體雕像,稱為「下維斯特尼采維納斯」的女性裸體陶偶,遠古祖先不單使用陶土製作實用器皿,許多考證指出遠古的人類,除具有原始生存能力,同時透過壁畫、人偶等雕塑探尋精神靈性的歸屬,與未知宇宙的連結。
二次大戰後,不論是戰敗的日本或戰勝的美國,藝術家在環境的巨大變動下,透過創作反映著時代的變遷,尋求精神性的擴充與提昇。當代陶藝就在這個環境風潮中催生而出,而美國與日本正是當代陶藝東西起源的濫觴。陶藝家在作品中反應本國文化與他國型式的影響,或是透過作品記錄內在的省思。從1950年代開始,從偏向造型的尋求與技法的突破,慢慢發展到對內在情感與思想的記錄與對社會的關切。
至於臺灣當代陶藝的發展,根據謝東山的「臺灣現代陶藝發展史」中記錄臺灣於戰後一直沒有辦法形塑當代陶藝的環境,主要關鍵在於當時政治和經濟雙方的嚴峻挑戰,故此臺灣的當代陶藝至1980年代才往前邁開步伐。東西方承載於這樣的一個根本基礎上,推進20世紀直到21世紀的現在,地球村的世紀,東西資訊的混合,國界不再那麼明顯,然而虛擬世界的興起,恐怖主義的加劇,地球氣候暖化的急遽變遷,地球村的居民不分東西都無法倖免,這是個缺乏歸屬感的年代,人與人之間出現前所未有的疏離與惶恐。越多的陶藝家以泥土為創作材料,展露更多元的主題,透過人類的共通經驗,對內深入精神世界的未至之境,對外對社會與世界有著更強烈的關切與連結。
- 展前教育展:2018/6/29-2018/9/2
- 正式開展:2018/9/7-2019/3/3
- 開幕活動:2018/9/29-10/3
- 展出地點: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 指導單位:文化部
-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
- 承辦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